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00后教师搭配10后学生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艺术+”予爱童行

发稿时间:2025-03-11 13: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首都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大美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让学校美育更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实现学校美育资源、美育信息和美育力量的有序流动,助力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师青年要服务首都“青”需求

  “我们都是双职工,忙起来时既不想麻烦老人,又抽不出时间亲自照顾孩子,寒暑假时孩子很孤独。”首都双职工家长道出了许多家庭的无奈。社会化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偏高且“一位难求”,孩子放假“看护难”已成为众多双职工家庭的烦心事。

  为解决这一难题,首都师范大学选派“团团艺知行”实践团,为首都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为期21天的寒假艺术托管服务。实践团充分发挥其艺术教育优势,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涵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武术、心理等领域的艺术课程,累计授课189小时,日均服务50余名学生。“我们团队由不同年级和专业的12名师范生组成,经过个人与组织推荐、试岗锻炼和综合测评等多轮严格选拔,堪称‘精兵强将’。”实践团团长、首都师范大学团委学生副书记姜洋介绍道。

活动课

  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温暖且有意义的育人实践

  从每天清晨的古文绘本阅读,到周中的手工艺活动、艺术赏析、趣味心理游戏……陪伴式教学培养和启发了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负责教授心理课的张怡然说,“这些习惯就像种子一样,种下去,慢慢就会发芽。”

  书法课上,大四的李晨坤设计了“我给家里写个福”系列课程,带着孩子们在笔墨间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张雅馨负责教授武术课,她表示,“马步要扎稳、出拳要有力,老师从小教导我的话,我也想讲给我的学生听。”

  美术教学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开展了“柿柿如意”“线传温暖”等手工艺活动,刘一龙感慨道:“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独特的,反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认识、追求与内心世界。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

  在陪伴式教学中探索“为学为师”的师范传承,于情感传递中践行“求实求新”的教育理念。实践团的“小老师们”凭借扎实的技能和满满的爱心,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段充实又有趣的艺术之旅。家长们也点赞道,“小老师们特别会和孩子打交道,他们聚在一起总是很开心,并让这个寒假变得格外有意义。”

  当“第一次教学”遇上“第一年上学”

  实践团的教学对象是来自多所学校、不同年级的近百名小学生,他们大多互不熟悉,且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不少是刚刚入学不久的“新同学”。对师范生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试炼机会。

  作为实践团中年纪最小的“教学新手”,大一的田郁文深感教学工作的不易,并在学习锻炼中积累了宝贵的实习经验,“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面对学生,第一次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第一次独立完成班级管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

  此次寒假托管班的创办是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特色,助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实践团指导教师、团委干部曹佰媚表示:“此次托管班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青年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供了教育实习岗位,引导他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是高校资源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良性互动的有益尝试。”

新春联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冬季的沉淀中,万物积蓄力量,静待来年的蓬勃生长,孩子们的成长亦是如此。”实践团的老师们用陪伴和爱,为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它们在未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据了解,2025年寒假,首都师范大学团委组织开展了“新青寒假行”系列实践活动。全校各院(系)的18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政务实习、社会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支教帮扶等7大板块20余类实践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一直致力于增强以美育人的质效,依托大学生艺术团和学生支教社团晨曦社开展多领域的线上线下艺术支教服务,在美育浸润行动的指引下,打造了“艺簇石榴花”“团团艺知行”等艺术实践品牌项目。这些项目扎根社会需求,育人成效显著,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亮丽名片。(记者 李婧怡)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