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每一周都当成“中国水周”,他们走过北京中轴线上的水系,四季里都有他们捡拾垃圾、巡河普法、保护首都水资源的身影。他们是来自北京星火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
这支主要由青少年力量汇集而成的志愿服务队,在北京市水务局的指导下已多次组织围绕北京中轴线历史遗迹、水利文化的巡河普法活动,为首都环境治理贡献星星之火。
志愿者合影。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丈量首都历史 共忆红色底蕴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北京也不例外,同样“依水而建,以水定轴,轴水相依”,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始终有一条蜿蜒的水路。匠心独具的古代北京城建设者利用各种水利工程,巧妙地将“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相融合,在老城内设计和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河湖水系,构建出了北京完美的城市水利格局,彰显了治水、理水、用水方面朴素的环保思想与高超的工匠技艺。星火青年的活动正是基于中轴线的布局展开,意在将巡河普法与学习红色历史并行,在志愿服务中更深刻地体悟中轴线的历史底蕴。
水是灵动的音乐、生命的源泉,河湖水系犹如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周身血脉,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南长河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唯一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御用河道,自元朝起由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带领开凿,将南长河丰沛的水源与通惠河相连,此后逐渐形成现今京城水系。星火青年从郭守敬纪念馆出发,组织巡河普法志愿活动,志愿者们参观了郭守敬纪念馆,学习其在水利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感受长河水波下传承千年的历史、先人引水通渠的往昔岁月。
一年间,志愿服务队以北京中轴线为中心,走过沿线各重要水系,巡河普法活动不限于环境保护,更以脚步丈量中轴线历史,走近每条水系背后的故事。2025年寒假,他们开展了陶然亭公园-南护城河巡河普法志愿活动。陶然亭公园是南护城河附近的生态文化景点,与南护城河水系共同维护中轴线南端生态环境。公园里不仅有粼粼湖水和怡人景色,更有重要的红色历史遗迹——高君宇烈士墓。志愿者们在高君宇烈士墓前追忆其参与革命的峥嵘岁月,学习其崇高精神,并献花缅怀先烈。
大学生志愿者为市民讲解《北京市节水条例》。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保护河湖环境 推动水务普法
巡河普法活动的发起人、北京市水务局法制处的李晓东表示:“牢记回信嘱托,我们都是收信人。”巡河普法志愿服务活动是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而展开的,目前已经开展巡河普法志愿服务十余次,带动300余名青少年参与。
每次活动,志愿服务队的青少年们都认真沿河边捡拾垃圾,努力保护良好的河湖环境,打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向河湖边的路人进行普法宣传,讲解节水用水等相关政策法规,发放《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节水条例》等普法资料,强化群众防溺水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带动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首都水资源生态环境行动中。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殷嘱托也成为这支“年轻”但仍在不断成长的志愿服务队的前进方向,他们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以滴水之力,以青春之我,与更多人携手同行,为守护首都河湖环境、推动水利普法贡献力量。
志愿者走进团城湖。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这件事,我决不能掉队”
巡河一般要沿河走4个小时。星火青年在路线途中选定了几个交通便利的点位,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走完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中途退出,但基本所有志愿者都坚持走完了全程,这让活动组织者有种莫名的感动。
而这种感动,时时流淌于志愿者们的心间。每次活动都有青年干部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中小学生志愿者向附近的居民和行人进行普法宣传。很多中小学生也把这些经历写进了作文里。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一年级的王世然在作文《当节水成为一种常态》中写道:“这样的活动我参与了四五次,慢慢成为常态;对发起人晓东叔叔来说,这也已成为常态。就像河水缓缓流淌,流进千家万户。当节水成为一种常态,天更蓝,水更清,河水奔流不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愿我们在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路上永不掉队!”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赵思云曾在学习感悟中写道:“保护水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内容,是全民都应自觉承担的一项任务。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会继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带领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不在爱水节水护水的路上掉队。”
今年3月22日,部分星火青年还受邀参加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团城湖举办的北京市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场宣传活动。星火青年表示:“南水北调跨越山海,将南方的清水送向北方。这不仅是调水,更是在传递希望,润泽无数人的生活。”(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赵思云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