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吸烟的自由,但我们也有不被打扰的自由。”一句辩题道出了Z世代对公共健康的深刻认知。北京大学青年学子发挥思想和语言的魅力,用辩论赛开启了传播无烟文化的新尝试。
“我刚进来的时候,辩论协会可以说是个‘小破协’,很少有人关注,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第一届控烟大赛发起人、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4级博士生李诗阳回顾了控烟辩论赛的逆袭之路。
“2022年,我们努力调配各种资源在线上举办了第一届控烟辩论赛,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讨论的平台。”即便首次办赛效果不理想,但是李诗阳和同学们并没有放弃,第二届控烟辩论赛如期开赛,“我们的队伍不仅仅来自京津冀地区,还扩展到了港澳台地区,从线上到线下增加了办赛的影响力,就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社团还得到了校长的表彰,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青年人是重塑无烟文化的重要力量。逐渐地,北京大学来自新闻传播、中文、外语、马克思主义等多学科的年轻人加入到控烟辩题的讨论中。辩论成为了连接不同专业学生的桥梁,而控烟则促成了不同城市年轻人交流的纽带。
“有很多辩题大多数是从政策和哲理层面去论证,好像你也不能去改变什么,但控烟它是个实打实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们发现,辩论在表达控烟和促进健康上有很多潜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胡元楚分享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年主持完决赛后,我回家过年时得知,父亲因观看比赛直播竟戒烟一个月。这让我意识到,辩论、演讲等表达形式能真正触动人心。”。
控烟辩论赛的议题聚焦控烟政策与现实矛盾。例如,围绕“电子烟是否应与传统烟草采取相同管理措施”,参赛队伍从火灾隐患、健康风险等角度展开激烈交锋。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唐胤哲表示:“控烟不仅是说‘吸烟有害’,更需通过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认知。我们希望通过辩论,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控烟的主动参与者。”
“健身、登山、戏剧…… 我们的社交不需要‘烟味社交’。”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苏逸涵的观察,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她认为,控烟不仅是健康管理问题,还是一个价值引导问题。“通过控烟的方式,让大家从危害健康的方式中走出来,在一个更丰富更健康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辩论赛让控烟传播从烟草危害的单向科普,变成了青少年之间的互动沉浸式学习,青少年不再是健康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角色成为了控烟工作的参与者和亲历者。
“控烟我们在行动,我们在北大等你的加入。”如今,这场有北京大学青年学子发起的控烟接力还在继续,期待更多人年轻人共同书写无烟未来的新篇章。(见习记者 潘晓文 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