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夏天,21岁的叶常鑫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的另一端是辽宁省锦州市红十字会,询问他是否愿意为一名7岁的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
听到这一消息的叶常鑫既兴奋又激动,他知道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
同年8月26日,叶常鑫成为锦州市第15例、辽宁省第221例、全国第87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成功挽救了一名小男孩的生命。
当时的叶常鑫,是个刚刚毕业的青涩小伙,如今他已经成为红十字会救护员、“三献”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还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辽工务段一名平凡而忙碌的线路工人。
因爱相随 为爱相“髓”
其实,叶常鑫成为捐献者,与他的家庭氛围和性格密不可分。
1998年,叶常鑫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个温馨和睦、善良有爱的家庭。他的父亲叶庆豪一直参与无偿献血,二十多年来家中的献血证已经有好几本了。关于献血的初衷,父亲有着属于自己的质朴表达,“那时候年轻身体素质好,我也不喝酒,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献血给社会做点贡献。”
受父亲影响,2016年还在大学校园的叶常鑫,在第一次献血时留下了8毫升的血液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一直盼望着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
直到他接到了那通电话。
尽管父亲平日里热心公益,但多少还是有些犹豫,并向朋友咨询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问题。父子一番交流过后,叶常鑫表示,“对方是一个7岁的孩子,如果是自己得了病一定希望有人能够伸出援手,这样小的概率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必须要做。”
2019年8月26日,叶常鑫在辽宁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历时4个多小时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与生命的种子一同给小男孩送去的还有一本《肖生克的救赎》以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他希望这个7岁的小男孩能够像书中的安迪一样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将来能够走遍中国、环游世界,享受生命的精彩。
热爱生活 热心公益
现在的叶常鑫工作在内蒙古通辽,是单位重点维修车间的线路工。经过几年的锻炼,他还兼任着汽车驾驶员。同事经常叫他“热心肠”,既是名字的谐音也是他日常状态的体现。
带他入行的师傅陈亚光表示叶常鑫是个本本分分的小伙子,工作中不惜力、乐于助人,生活里脚踏实地、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是个难得的年轻人。
成为捐献者后,叶常鑫接触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认识了很多公益人。原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所做的事远比我做的要多得多,这里面不光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还有做人体遗体器官捐献者等等。”在他们的带动下,叶常鑫成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的第2501211位志愿登记者。
叶常鑫还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三献”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空闲时间会参与有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活动,给捐献者传递勇气、为受捐者送去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他取得了红十字会救护员证,成为了一名具备急救能力的社会服务志愿者。
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到铁路职工,从志愿者到救护员,叶常鑫认真工作、热爱生活、热心公益。谈及关于未来的目标,他有些害羞地说,希望能够早日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半,一起去探索世界、享受生活。(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