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吸烟率高达18.3%,而厕所正成为二手烟的“隐蔽毒气室”。数字背后,是一个被忽视的校园健康隐患。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南京医科大学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厕所新革命”,创新性地将烟雾传感技术与健康警示相结合,开发出了一套智能烟雾警示系统。
“有59%的同学在厕所遭遇过二手烟,约24%的同学每周至少三次在厕所闻到二手烟。”项目组成员吴祉昀在调研中发现,厕所二手烟已成为校园中普遍却隐形的健康威胁,“教学楼里常遇到同学在厕所吸烟、乱扔烟头,非常不文明,我本人就深受其害。”
“智能警示系统”装置核心是一套升级版烟雾传感系统:在厕所等狭小空间,高敏感度传感器检测到吸烟行为后,首先会播放“卫生间内禁止吸烟,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的语音提示;若烟雾持续升高,则装置会触发播放吸烟导致癌症的真实案例。
团队坦言,装置研发的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完全不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做出这个装置,这些领域大多和医学不相关。”王君月回忆,团队不得不寻求外援:“找专业同学帮忙调试线路,甚至面对密密麻麻的代码时,只能靠问AI和反复研究从成果倒推过程。”
最棘手的是硬件兼容问题。因为芯片与投影仪连接的接口型号不匹配,团队跑遍多家店铺测试适配器,最终在反复尝试后成功联通。“好了!有了!比我们那个好多了,就是我心目中的质感!”团队成员高兴地说。
项目测算显示,一层宿舍楼(4个坑位)总成本约2000元。若每层120名学生,人均承担费用不到20元。“花20元就能提供清新厕所环境,保护健康、减少生病风险,是一笔很划算的经济账。”团队目前已用蚊香模拟测试,并计划将装置扩展至楼梯间等场景。
在南京本地大学生职业发展市集上,团队将装置搬到现场收集反馈。一名受访学生表示:“控烟措施已取得一定效果,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吸烟危害。你们的项目非常好,希望能降低成本、更多落地,尤其是在学校中降低吸烟概率。”
这些反馈让团队倍感鼓舞:“没想到有这么多人遭遇厕所二手烟,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成员王君月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装置并推动无烟立法与无烟校园政策,“只要能改变哪怕一个人,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从医学角度理解控烟,可能需要十几年才能成为合格医生,但病因预防是我们每一位医学生现在就能做的事。”作为医学生,南京医科大学的同学们坚信,控烟是更大的社会话题,而自己的行动正是为此贡献力量。(记者 潘晓文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