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公益

公益新闻 >> 正文

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暨第四期全国乡村“音乐+美术教师培训”活动举行

发稿时间:2025-10-25 11: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0月14日至18日,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与公共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联合承办,由北京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天籁科技集团公益支持的“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暨第四期全国“乡村音乐+美术教师培训”活动举行。

  “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暨第四期全国“乡村音乐+美术教师培训”活动举行。

  此次培训汇聚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5名乡村音乐和美术教师,聚焦乡村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赋能乡村。

  10月14日,“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暨第四期全国乡村“音乐+美术教师培训”开班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

  本次培训以“理念—实践—融合”为主线,系统构建了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为乡村音乐、美术教师提供了层次丰富、内容扎实的专业研修。在理论层面,课程聚焦美育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系列讲座共同构建起从文化政策、艺术教育到科技前沿的完整认知框架,夯实教师们的理论基础。在实践转化层面,音乐课程聚焦教学法、综合课、体态律动、即兴、合唱、打击乐及教材分析,美术培训围绕非遗传承、造型技艺与综合材料三大方向开展深度教学,学员们系统学习了中国画、金箔画和螺钿、剪纸等非遗传统工艺,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拓宽了其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内容的教学视野。值得一提的是,“音美互换”课程探索艺术通感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乡村学校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学提供了宝贵范例。音乐教师学员走进美术课堂,在色彩与线条中捕捉节奏。美术教师学员步入音乐课堂,用身体感知旋律的起伏。这种跨学科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壁垒,让教师学员们切身感受到“音画共育”所带来的心灵共振与教学灵感。

  美术培训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勤砚教授在培训期间为参训学员带来讲座《视觉艺术的美育力量》和《将美写在中国大地上》。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勤砚教授在培训期间为参训学员带来了两期讲座《视觉艺术的美育力量》和《将美写在中国大地上》。她带领大家不仅打破了“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陈旧观念,鼓励学员们释放天性,用色彩和线条诉说内心的故事,还生动论证了在有限物质条件下,通过激发师生主体性与创造力,依然能够实现高质量美育成果的可行性与成效。她强调,美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在文化中理解美、在创造中表达美。

  天籁科技集团北京校区校长梅进杰开讲《美育前沿视角: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美术教育的路径探索》课,聚焦AIGC赋能乡村美术教育。

  天籁科技集团北京校区校长梅进杰的《美育前沿视角: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美术教育的路径探索》聚焦AIGC赋能乡村美术教育,利用简易的AI绘图软件,引导学生将家乡的民俗活动、田园风光通过数字艺术形式呈现,让传统乡村题材焕发新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课程》上学员们亲手做螺钿画。

  作为本期培训的美育实践课程的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知识体系与核心工艺技能在本次美育培训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学员们完成符合学术规范的创作实践,更将培养起从物质性出发,批判性地审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能力。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的学员根据具有当地特色的材料和艺术形式,进行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在《在地版画实践—黑白油印》课上,崔德政从“理念升华”与“技能落地”两个维度,为学员们打通了从理论认知到课堂实践的关键通道。在《综合材料编织课》中,学员们展示关于“空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分享,以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为学员们在乡村美术教学提供新方法。

  通过此次系统培训,学员们既深化了对美育本质的理解,又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技能,更获得了融合创新的教学思路,为未来在乡村学校开展高质量美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音乐培训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右)在课堂上与学员们进行交流。

  在培训之后的参训学员调研反馈中,让学员们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到最高的音乐学府,近距离地体验到很多先进的理念,这是很难得且宝贵的经历。张征院长和童昕教授关于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授,针对一线教师现存的一些困惑给予了很好的指导。林松涛、姚瑶、彭小菲三位老师的“音乐综合课”以课例的体验与分析,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实用性极强;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学员们以往“照本宣科教唱歌”的教学方式。让大家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唱歌”,更要让他们“爱音乐、懂音乐、用音乐”。

  在音乐教学实操课程中,贺晓乐老师的《合唱指挥》课为学员们打开了“用合唱点亮乡村课堂”的大门。贺晓乐从着装到指挥的站姿,以及挥拍的手势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课程中,贺晓乐对学员进行了一对一指导,共同演绎歌曲,让学生们感受到本土音乐活在课堂里的生动呈现。

  刘锐老师的打击乐运用课,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打击乐器的相关知识,掌握演奏、编配的基本技能以及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此类乐器的原则。他运用“体感式”的学科融合,结合本地的民歌、民间乐器,设计本土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感受音乐之美,传承乡土艺术。

学员们在《体态律动》课上进行舞蹈展示。

  王阳和刘凯老师的《体态律动》课让学员们通过听、动觉的联觉效应,认识到“身体是最好的音乐教学工具”,也为乡村音乐课堂提供了“零成本、高互动”的教学新思路。学员们表示体态律动可以很好的融入乡村音乐课堂,会带领孩子们在跳跃中感受节奏,在舒展中触摸旋律,让音乐真正成为滋养他们心灵的力量。

  张征的《钢琴即兴演奏》收到了众多学员的反馈,大家分享了从“害怕作曲”到“敢写敢弹”的转变。课堂互动点燃了学员们的教学创作热情,教会大家从语调和情绪出发进行歌曲创编。通过培养激发学生们的发现、体验以及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开启学生自身心灵的能力及想象、创造的能力。

  结业仪式

  “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暨第四期全国“乡村音乐+美术教师培训”活动结业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10月18日,结业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调研员易坤,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助理潘承辉,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马中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基金发起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项目部副主任高继辉,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张月波,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工作部部长兼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杰,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兼校团委书记徐新立,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彦君,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部务委员徐红梅,天籁科技集团董事长唐宏伟以及所有参与此次培训的乡村教师参加闭幕仪式。

  音乐和美术教师代表上台领取结业证书,这份证书不仅是对过去五天学习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许。来自甘肃张掖甘州中学校长郑剑波和来自贵州黔东南施秉县音乐教师黄金梅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表示将把“音画共育”的新理念带回乡村课堂,与师生共同探索,点燃乡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教育部体卫艺司调研员易坤、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助理潘承辉、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马中胜观看学员作品展。

  通过五天的集中培训,来自全国各地乡村美术教师的结业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为观众们组织了精彩细致的导览。学员在系列馆藏展中进行沉浸式学习,感受艺术与教育、传统与科技的多元对话。美育浸润,音画共育;授人以渔,功在千秋。随着本期培训的圆满结束,新一轮的美育播种即将开始。相信这些满载而归的教师们,必将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彩,用艺术滋养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灵,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记者 李彦龙)

责任编辑:张建伟